•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>> 风云人物 >> 宁波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周惠祥事迹
  • 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记宁波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周惠祥

     

    周惠祥,年近花甲,土生土长的盐民之子,20岁踏入社会,先后担任过乡小学校长、村党支部书记,32岁出任乡党委书记,乡镇撤扩并时组织上将其安排在镇工办副主任的岗任上。之后十多年,他默默耕耘在镇工业办公室副主任(庵东商会秘书长)的岗位上,用对事业的热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自觉地把人生理想、个人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,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,树立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形象。

     

   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

    作为盐民的儿子,是党培养我成国家干部,我很感激,很满足,无论在哪,我都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党工作,为人民工作。职务对于我只是一个符号,上来下去都要听从组织的召唤。”

    70年代末的庵东,正经历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刷,32岁的周惠祥,无比幸运地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,成为当时整个慈溪县最为年轻的乡党委书记。1992年乡镇撤扩并,他主动提出担任工办副主任一职,“无论领导岗位还是一般岗位,我的义务和责任只有一个:为改变庵东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一份力量,流一份汗水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而且四十年来始终如一。

    70年代初,随着杭州湾南海岸的不断北移,新涂不断淤涨,海水日益淡化,庵东滩涂土地的含盐量逐渐下降,晒盐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,盐业生产收益明显低于农业和副业生产。当时的周惠祥还不是党委书记,但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让家乡人的口袋鼓起来,让庵东经济发展起来。他想到了改盐田为棉田。蔓草蔓草,天晴当草帽,天雨当棉袄,烂了还能当肥料。他根据当地流传的这个顺口溜,提出了用蔓草改良土壤的措施。次年棉农的收入由每亩盐田50元迅速增加到每亩棉田350元,收入整整增加了六倍。从此,庵东盐民纷纷弃盐从农,到80年代中期,庵东基本完成了盐改农的产业调整,农业经济也由此迈开了新步伐。

    农民口袋里有钱了,周惠祥高兴呀,但他并不满足。1984年,周惠祥又把目光瞄向了水产养殖,积极筹划把盐田改为鱼塘。他敢想敢做,经过努力,争取到由联合国赞助的二七〇〇工程,顺利地将盐田改建为鱼塘,鱼塘亩产值达到棉花的5倍。这无疑又给庵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可喜的是,正是这个二七〇〇工程项目,成为了慈溪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农业项目,第一个海水养殖的示范项目,同时也揭开了慈溪发展高效农业的序幕。

    在小乡镇任职的15年里,周惠祥时刻心系百姓,心系庵东经济发展。他还曾先后指导创办了20多家乡集体企业,尽心竭力帮助1000多农民在改革的浪潮中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愿景,成了工薪族。他这样做值吗?用他自己的话说:我无怨无悔,我乐在其中!

    1979年8月22日晚,十号台风突如其来,海浪仗着风力,一次又一次掀起几十米高的浪柱,东一乡海塘全线崩溃,形势相当危急。时任东一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周惠祥,接到指令,第一时间组织了47艘船只和5000多名群众赶赴一线,冒着随时可能被海水卷走的危险指挥抗台抢险工作。老天总会在冥冥中垂怜好人,这次抗台抢险过程中,村民无一伤亡。八个月后,雄伟壮观的东一海塘又屹立在了海涂上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勤奋工作言行一致

    通过我的辛劳,能给庵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,是我的快乐和幸福所在。出任镇工办副主任及人才服务站站长后,虽然职位低了,但他对工作的热情依然,对庵东人民的感情依然。他深知工办副主任岗位具有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功效,把尽心为企业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责任。平日里,主动为企业献计献策,休息日对企业的需求也有求必应。因此,星期天成了他最繁忙的工作日,东家找,西家寻:企业经营发展遇到了疑难杂事,找老周;企业招人、毕业生求职,找老周;企业就连职工购房、结婚、生子等事情也来找老周。今年2月的一个周末,身体不适的老周打算在家好好休整,结果,有近10位企业老总先后来到老周家,商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、拓展国内市场等问题,老周一个都没有推辞。老伴责怪他不珍惜自己的身体。而老周认为,为企业服务责无旁贷,没有时间界限。参加工作的四十年中,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,也没有休过一次年休假。

    刚出任工办副主任的那几年,适逢乡镇集体企业转制,镇党委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周惠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主动请缨揽下这个烫手山芋。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,摸清实底,分类指导,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转制方案。在老周的精心谋划下,40多家企业顺利转制,而且集体资产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;3000多名工人得到妥善安置,为庵东的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  庵东经济要快速发展,必须改变‘两白’(棉花、盐)经济模式,走发展现代工业之路。周惠祥对庵东工业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,庵东企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他了如指掌,许多企业成长的每一步,都倾注着他的心血。

    2000年,为了提升庵东工业经济层次,庵东镇党委政府开始着手开发第一个工业区块,大量工作交给了周惠祥落实。从土地征用到规划设计,从招商引资到引智引才他全程参与。2003年新工业区块建成后,即有40多家企业落户,目前已增至60多家,园区产值也达到13-14个亿,有力地促进了庵东经济的发展。

    曾有一位企业老总向周惠祥发出这样的邀请:你退休后到我们公司工作,只要3-5年,这期间每年20万工资,奖金另算。或许老周几年的工资加起来都不抵这样的报酬。巨大的物质诱惑和企业老总的盛情邀请,曾令他为难。去还是不去?犹豫之际,他主动找党委政府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。留在镇里,你服务的就不是一家企业,而是整个庵东。当听到党委书记的这句话时,周惠祥一下子释然了:是的,只有留在镇里,我才能为全镇所有企业服务。于是,他婉言回绝了那位企业家的邀请,并承诺不去他的企业也一样会提供优质的服务。

    去年新《劳动合同法》一颁布,庵东的不少企业家心里犯起了愁:如何制定规范、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,保护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合法利益?对此,周惠祥利用半个多月的业余时间,编写了非常实用的《工业企业员工手册》,把招聘管理制度、员工考勤制度、工资给付制度等33个制度纳入其中,内容涵盖了企业一般劳动规章制度。对手册尚未涉及的专业性管理制度,周惠祥又亲自上门指导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,市场萎缩、订单减少,少数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压力。周惠祥作为商会秘书长,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一些企业尽管当前规模不大,但潜力大,如果因暂时性的资金短缺而停产或倒闭,那就是整个庵东的损失。他第一时间把企业抱团渡难关的想法和9家商会会长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,并向党委政府作了汇报,最终9家会长企业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成商会资金调剂担保团,为中小企业发展成功渡过危机提供了坚强保证。

    他言必信,行必果。周惠祥患高血压已有多年,曾因为劳累过度而晕倒过。虽然身体不好,但只要是承诺的,他都会不折不扣去兑现,有时候甚至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应诺。2003年的冬天,一位沈阳的大学生即将来庵东某企业工作,他的父亲并不知道杭州离庵东有多远。这位牵挂儿子的父亲给周惠祥打电话说:我儿子坐今晚半夜两三点的火车抵达杭州,他第一次出远门,你能不能帮忙到车站接一下他呢?周惠祥想也没想就答应了。当晚12点,天还下着雪,周惠祥赶去杭州火车站。凌晨两点多到杭州的时候,他给这位父亲打电话通报说:我已到杭州火车站接你儿子,请放心。凌晨三点多的时候,终于接到了这位大学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追求理想始终无悔

    作为党员,作为国家干部,我有责任让庵东的百姓富起来!这是周惠祥的理想追求。

    妈妈,家里穷,您生前没去过浒山,现在终于让你到浒山去了。这是20多年前周惠祥的姑妈去世时,他的表弟跪倒在即将送往浒山火化的母亲遗体前说的一句话。正是这句话,让老周在心里再一次埋下了让庵东百姓富起来的决心。周惠祥心里明白,庵东贫穷的何止他表弟一家。周惠祥出任镇工办副主任后,助民致富的意识更为强烈,为改变庵东发展滞后现状的热情更加高涨。他积极主动地落实党委政府“强工兴镇富民”的策略。

   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,产品档次不断提升,技术、质量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全镇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。周惠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开始一边在企业间宣传人才的重要性,一边帮企业物色合适的人才,并主动承担起为企业招聘人才的重任。近十年来,他经常为了企业招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不辞辛劳地全国各地跑,先后到20多个省、市设摊96场次,累计引进大中专以上层次人才2000余名,庵东60%以上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就是通过他招入。目前,庵东已形成了一支300余人组成的产品研发队伍,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。工业经济的发展,也使庵东2万多名农村劳动力成了企业职工。

   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,庵东的区位优势发生了变化,来庵东的游客多了,庵东人民致富的愿望更强烈了,周惠祥的工作也更忙了。海星村有位农民,曾承包有300亩土地。随着庵东农家乐餐饮的日益火爆,他嫌自己种的少了,满足不了农家乐对农产品的需求。但是自己又不懂技术,生怕投进去的钱化成泡沫。无助之际,他首先想到了周惠祥。尽管是份外事,但老周也乐于帮忙,向农办同志请教,向书本求教,及时为这位农民送去了服务。目前,这位农民已成为庵东镇的种植大户,成了全镇的致富典型。

    前段时间,新建村一位农副产品加工主找到了老周,向老周叙说扩大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的想法,但资金不足,希望通过商会担保向银行借贷60万。虽然这位农民的个人贷款不在商会担保范围,但老周考虑到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扩大了,有“以一带百”的效应,利于农民增收致富,于是满口应承。在老周的帮助下,这位农民购销员在庵东农村合作银行贷到了100万收购资金。

    老周服务当地经济、服务百姓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,指导950余名引进人才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,为150余名引进人才办理了人事关系代理,帮助50余名人才在慈溪安家落户,为130名人才子女解决就学难题……

   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同志,何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,何以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最平凡的岗位上,而且无怨无悔?是理想,是信念。用他自己定义的理想标准来衡量,那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仅仅为自己活着,而应该为社会活着。职务只体现分工,创造业绩和奉献社会才体现人生价值。我只愿生我养我的庵东发展更好、乡亲们更富

     


        

    周惠祥同志简介:

    周惠祥,男,1949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现任慈溪市庵东镇人才服务站站长、兼任慈溪市庵东镇商会秘书长。该同志事迹多次被新闻媒体采访报道,曾荣获“重才爱才”先进个人、“引资引智”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,受慈溪市政府嘉奖2次,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。

    该同志从事工作40多年来,以对事业的热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自觉地把人生理想、价值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的致富上,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。“盐改棉”、“盐塘改鱼塘”、筹建乡集体企业、集体企业转制、发展效益农业、提升工业层次,庵东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,都流着他的一份汗水和热情。 

     

    先进事迹:

    该同志从事工作40多年来,以对事业的热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自觉地把人生理想、价值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的致富上,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,树立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形象。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,组织盐民“盐改棉”,使农民的收入整整增加了六倍;积极争取由联合国赞助的二七〇〇工程,顺利将盐田改建为鱼塘,使鱼塘亩产值比棉田增了4倍;先后指导创办了20多家乡集体企业,帮助1000多农民实现就业。他勤奋工作言行一致,把尽心为企业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责任。平日里,主动为企业献计献策,休息日对企业的需求也有求必应。早些年,还指导40多家企业顺利转制,使3000多名工人得到妥善安置;帮助党委政府落实全镇第一个工业区块建设。金融危机面前,第一时间发动商会企业组成资金调剂担保团,为平稳渡过危机尽心竭力。他追求理想始终无悔,先后为企业招聘大中专以上层次人才2000余名,积极为农民发展三产当参谋送点子,为农产品购销户办贷款拓销路。

     

    曾受过的奖励:   

    1979年: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(浙江团干部代表)

    2001年:荣立慈溪市公务员三等功

    2000年、2002年:受慈溪市政府公务员嘉奖

    2007年:被市委统战部评为“引资引智”先进工作者

    2004年至2006年: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“重才爱才”先进个人

    2001年至2008年:连续八年被慈溪市工商联系统授予先进秘书长称号

    工作简历:

    1969.03—1970.02:慈溪县东一公社贫宣队工作

    1970.02—1976.10:慈溪县东一公社天灯小学校长

    1976.10—1980.09:慈溪县东一公社团委书记

    1980.09—1981.10:慈溪县东一公社党委委员

    1981.10—1983.04:慈溪县东二公社党委书记

    1983.04—1986.05:慈溪市东三乡党委书记

    1986.05—1990.07:慈溪市西一乡党委书记

    1990.07—1992.05:慈溪市庵东区公所助理(正乡级)

    1992.05—1997.12:慈溪市庵东镇人民政府工办副主任

    1997.12—2005.12:慈溪市庵东镇人民政府副主任科员、人才站站长

    2005.12—         慈溪市庵东镇人民政府主任科员、人才站站长

     

     

    [来源:原创] [作者:慈溪市庵东镇党委] [日期:09-12-25] [热度:]